盧思道 朝代:隋代 盧思道(公元531年-582年)北朝隋之際詩人。字子行。范陽(今河北涿州)人。年輕時師事“北朝三才”之一邢劭(字子才),以才學重于當時,仕于北齊。齊宣王卒,朝臣各作挽歌10首,擇善者用之,思道十得其八,時稱“八米盧郎”。北齊末待詔文林館。北周滅齊后入長安,官至散騎侍郎。隋開皇元年卒。一生的主要文學活動在北朝。
尹式 朝代:隋代 尹式(暫且不知~604)隋代河間(現屬河北)人。博學能詩,少有令問。仁壽中,任漢王楊諒記室,王甚重之。仁壽四年(604),文帝死,楊諒起兵反對楊廣失敗,尹式自殺。其族人正卿、彥卿俱有俊才,名顯于世。尹式原有文集,已失傳,今存詩二首。
楊廣 朝代:隋代 隋煬帝楊廣(569年-618年4月11日),華陰人(今陜西華陰)人,生于隋京師長安,是隋朝第二位皇帝,一名英,小字阿麼。隋文帝楊堅、獨孤皇后的次子,開皇元年(581年)立為晉王,開皇二十年(600年)十一月立為太子,仁壽四年(604年)七月繼位。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(開通永濟渠、通濟渠,加修邗溝、江南運河),營建東都洛陽,開創科舉制度,親征吐谷渾,三征高句麗,因為濫用民力,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。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。唐朝謚煬皇帝,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,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?!度逶姟蜂洿嫫湓?0多首。
慧偘 朝代:隋代 慧偘(524-605),隋高僧。俗姓湯,晉陵曲阿(今丹陽)人。住蔣州大歸善寺?!独m高僧傳》有其小傳,傳末云:“以大業元年(605)終于蔣州大歸善寺,春秋八十有二”?!度圃姟肥珍浧洹堵牚氳茡v衣》等詩二首。終其一生,并未入唐,《全唐詩》誤作唐人收入。
明余慶 朝代:隋代 明余慶(約公元588年前后在世)字不詳,隋代平原鬲(今山東平原北)人,明克讓之子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陳末隋初間前后在世。善為詩,仕隋官至司門郎。大業十四年(618),越王楊侗稱帝,為國子祭酒,今存詩二首。
呂讓 朝代:隋代 呂讓,生卒不詳,河中府永樂縣(今山西芮城)人,潭州刺史呂渭之(四)子,初為太子右庶子,后遷海州刺史。隋朝詩人,僅一首作品《和入京》傳世。
杜公瞻 朝代:隋代 杜公瞻,生卒年不詳,隋代文學家。中山曲陽(今河北保定一帶)人。隋衛尉杜臺卿侄子,官安陽令,曾奉敕編纂《編珠》,今存詩一首。杜公瞻為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作注,并有意識地將《荊楚歲時記》所記南方風俗與北方風俗進行比較。后來,《荊楚歲時記》和杜公瞻的《荊楚歲時記注》一起流傳,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《荊楚歲時記》,從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國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于一書之中,對中國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孫萬壽 朝代:隋代 孫萬壽(?~608)字仙期,一字遐年,隋信都武強(今河北武強西南)人。生年不詳,約卒于隋煬帝大業四年前后七年中,年五十二歲。祖寶,魏散騎常侍。父靈暉,齊國子博士。萬壽年十四,就阜城熊安生受五經,略通大義,兼博涉子史。善屬文,美談笑,博陵李德林見而奇之。起家為齊陽休之開府行參軍。隋初,為滕王文學。坐衣冠不整,配防江南,行軍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。萬壽本自書生,一旦從軍,郁郁不得志,為五言長詩《遠戍江南寄京邑親友》贈京邑知友。詩至京,盛為當時吟誦。后歸鄉里,十余年不得調。仁壽初,征拜豫章王長史,大業元年(605)轉為齊王文學。當時諸王官屬多被夷滅,萬壽不自安,因謝病免。久之,授大理司直,卒于官,時年五十二。萬壽著有文集十卷,已散佚,今存詩九首。
王胄 朝代:隋代 王胄(558~613年),字承基,祖籍瑯玡臨沂(今山東臨沂),生于潤州建康城(今江蘇南京),王導八世孫。隋朝大臣,文學家。少有逸才,初仕陳朝,陳亡入隋,晉王楊廣引為學士。大業初年,為著作佐郎。從征遼東,進授朝散大夫。生性疏率不倫,自恃才高,凌傲時人。楊玄感常與交游,大業九年(613年)楊玄感謀反敗亡,潛還江左,被捕坐誅。
楊素 朝代:隋代 楊素(544年—606年8月31日),字處道。漢族,弘農華陰(今屬陜西)人。隋朝權臣、詩人,杰出的軍事家、統帥。 他出身北朝士族,北周時任車騎將軍,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。他與楊堅(隋文帝)深相結納。楊堅為帝,任楊素為御史大夫,后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。滅陳后,進爵為越國公,任內史令。楊廣即位,拜司徒,改封楚國公。去世后謚曰景武。
李世民武則天劉邦劉徹
李清照李煜辛棄疾
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
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
李商隱杜牧
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
唐寅(唐伯虎)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
徐渭解縉楊慎